在苏家埠战役中,六安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,赤卫队员们带着长矛、大刀、扁担、菜刀、斧头等武器,利用起伏的冲洼和茂密的树林,侦察敌情,袭扰敌军,捕捉敌人,直接配合红军作战。男女青壮年组成了担架队、星夜运输队、妇女看护组,为红军抢运物资、送茶送饭、护理伤员。
方面军决定部队在六安住一段时间,开展群众工作。
由于这一带久受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,屡遭国民党兵的蹂躏,红军虽然不断到这一带活动,但往往是打了就走,因此,长期的拉锯局面,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了一种特殊心理,他们打心眼里是拥护革命的,但是担心红军住不长,害怕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。
这天晚上,楚汉华、张琢和房东老大爷作了一次交谈,楚汉华问:
“老乡,你说红军好不好”
“红军好。”老大爷说:“红军是穷人的队伍。”
张琢见老大爷心情挺高兴,又愿意说,便接着问:
“你想不想自己有田有地,过好日子”
“看你说的。”老太婆风趣地回答说:“想啊,连做梦都想哩!”
“要是我们将地主豪绅的地分给你。”楚汉华问:“你敢不敢要”
老大爷一听这话,脸刷地一下变了色,连忙摆手说:
“你们现在不要忙着分地,等你们把武汉、南京打下来再分吧!”
老大爷这种思想,是很有代表性的。楚汉华、张琢、许其朋几个商量,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,顺利完成开展新区的任务,让各连积极开展宣传群众、发动群众、组织群众的工作。
根据团部的指示,每连都成立了一个宣传队,负责包干一个区或一个乡。三至四人为一个小队,天天打着红旗到各村去宣传,协助地方上建党、建政、扩大红军。
每逢集市和庙会,宣传队全部出动,到街头巷尾去演讲、唱歌、贴标语、散传单,大张旗鼓地宣传红军的主张和革命道理。特别是用当地流行的民歌、曲调演唱的歌曲,很受群众的欢迎。比如小放牛调的《放牛歌》:
穷人的孩儿不自由,
八岁帮人家放老牛,
父母们昼夜焦愁。
帮工帮到恶东家,
鸡叫头遍叫哈哈,
放牛仔起来了吧。
放牛听见东家叫,
浑身吓得抖也是跳。
穿衣裳颠颠倒倒。
骑着老牛找好草,
找不到好草放不饱,
回家中呀怎么得了。
皖西地区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。给地主帮工,年初二月二上工,秋后十月下工,回到家里还是没有房子住,没有饭吃,没有衣穿。数九寒天,大雪封门,只好拿起棍子去讨饭,地主家的狗有时把讨饭棍咬断,把人咬伤,穷人饥寒交迫,有首《农民苦》说:
穷人真正苦,
衣破无人补,
忍饥挨饿说不出,
瘦得皮包骨。
另一首叫《穷人欹》:
四月立夏节,
穷人苦切切,
缺盐断粮没处借。
麦子未曾黄,
家中又无粮,
饿妻子和老娘。
连队里有凤阳人,便动员他们唱凤阳花鼓:
说凤阳,道凤阳,
凤阳本是个好地方。
自从来了国民党,
十年倒有九年荒。
大户人家卖骡马。
小户人家卖几郎;
奴家没有儿郎卖,
身背着花鼓走四方。
歌者动情,听者动心,许多群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这时,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,家家户户只能靠糠菜果腹。部队的食粮都是由老区人民供给的。为了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,红军组织部队到地主家打粮,把打来的粮食分给群众。红军还把自己的大米磨成粉,和野菜掺起来吃,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最穷的农民。这样,既帮助当地群众度过了春荒,同时又打击了反动势力,对于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,积极开展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的斗争,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经过深入细致地工作,苏家埠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,又建立了一批党政组织,贫农团、妇女会、赤卫队、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也很快建立起来了,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搞得热火朝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