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回
壮志未酬青龙归位
人心惶惶陈桥兵变
上回书说到周主柴荣御驾亲征,率十万大军直奔雄州而去。大军到了雄州城外扎下联营,雄州知府刘凯亮与大将熊林迎接柴荣入城。
刘凯亮说道:“陛下,如今辽军势猛,袁申明大败,已经失了幽州,只好带人退到瓦桥关阻挡。”
柴荣命赵匡胤与高怀德从瀛洲进发;潘仁美与高怀亮从霸州进发;石守信与韩令坤从益州进发。三路并进,对辽军形成三方包围之势。
单说先锋指挥使张藏英,趁赵匡胤带人救援瓦桥关辽军不备,趁机攻打固安,包抄了辽军后路。潘仁美与高怀亮见了,命大将张铎带人增援张藏英,把辽军四面包围,一连杀了一天一夜,只杀得血流成河,马踏人踩,死尸遍地。
柴荣率领大军一连攻克了三关三州十七县。
这一日柴荣正审阅各地送上的文书,只见城外来了两个人,一个头梳日月抓簪,披着敞袍,手拿蒲扇,生的脸如满月,三绺黑须,挺着个大肚子,光脚没穿鞋。另一个怀抱胡板,满头苍发,一脸皱纹,长衣大袍。这二人正是汉钟离与张果老。
这两个原本是成名的仙人,只因张果老曾经指点柴家先祖把祖先遗骨放去龙泉洞。今日与汉钟离路过此地,本要点化柴荣,不要多造杀戮。
汉钟离说道:“柴荣一生杀戮太重,怕是点化不开。”
张果老笑道:“柴荣仁义之师,一统天下,虽说杀戮过重,并非不可点化之人。”
汉钟离笑道:“依我看那赵匡胤后来居上,该着九代江山。”
张果老笑道:“正因为如此,我可叫他做不成皇帝。”
汉钟离说道:“不信咱们试一试。”
张果老说道:“试试便试试。”
汉钟离伸手变出一个口袋,两人化作清风,来到柴荣窗外,把口袋混进文书之中。
柴荣翻看文书,见文书中夹着个口袋,打开一看,只见上写:“点检做天子。”柴荣看了,不动声色把口袋收了起来。
汉钟离对张果老说道:“看来他已心中有数,就怕巧弄成拙。”
张果老笑道:“这柴荣又不是傻子,如此点化还不明白,那他这皇帝也该做到头了。”
第二日,柴荣召集众人商议攻取幽州,当夜,柴荣突患疾病,卧床不起。
赵匡胤、赵普等人商议搬兵回朝。
柴荣回京,疾病愈加沉重,想起那个口袋,这日招赵匡胤等人觐见,对赵匡胤说道:“二弟,我这病怕是不行了。我欲废了殿前点检职位,封你为宋王,望你善加辅佐你侄儿宗训。”
赵匡胤说道:“陛下尽管放心。你痊愈后,尚能持掌天下,莫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。”
柴荣听了,又废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位,封为行军总管。又封郑恩为行营步军都指挥,高怀德为行营马军都指挥;高怀亮为殿前禁军都指挥;潘仁美为边防都指挥;石守信为殿前都指挥使。又封赵普为太傅。
过了几日,柴荣觉得胸中烦闷,一口气没上来,驾崩于万岁殿,时年三十九岁,在位六年。
次日梁王柴宗训继位,是为周恭帝,年仅七岁,封符氏为皇太后。
宰相范质与王博扶政,只因赵匡胤、郑恩、高怀德、高怀亮、石守信、慕容延钊、王审琪、韩令坤、潘仁美等人军功过重,怕不好调度。因此怂恿符太后教导小皇帝柴宗训,把这些人调离京城。
符太后说道:“若是京城没了赵匡胤等人,皇帝年幼,一旦有人作乱,何人保驾?”
宰相范质说道:“京城没了他们,指挥使韩通是先皇手足之臣,可保驾。”
符太后说道:“此说差矣!赵匡胤与高怀德、郑恩等人难道不是先皇手足之臣么?”
范质听了无话可说,王博说道:“太后说的是。只是赵匡胤在这些人中威望甚高,就怕爵位太重,皇帝又年幼,一旦发起兵变,谁人可抵挡啊?”
符太后听了惊出一身冷汗,思量再三,同意把赵匡胤免去王位,重新任命殿前都点检之职。
这一下朝野轰动,赵匡胤心里明白,但口上没说。郑恩、高怀德、高怀亮、石守信、慕容延钊、王审琪、韩令坤、潘仁美等人暗地商议,被赵匡胤得知,狠狠说了一回,这些人才不再议论。
汉钟离与张果在空中见了,张果不由摇头叹息:“这也是周朝气数已尽,神仙也难换回了。”
汉钟离笑道:“岂不知世人皆有私心。那柴家先祖好不该叫赵有德前去龙泉洞投骨。虽说他不辜负主家心愿,但是那龙头得了食物,岂不闭嘴?”
张果说道:“看来青龙归位,该着霹雳大仙持政,一切都是缘啊。”
单说宰相范质与王博,一心只想把小皇帝掌在手里,时常在符太后身边进谗言。又暗地教唆柴宗训把赵匡胤等人调离京城。
柴宗训毕竟是个七岁的孩子,哪里分得清里表?虽说皇帝年幼,但他心里也知道,没有赵匡胤,京城就不会安稳。因此,他只把韩令坤调去扬州镇守。
这在军政里引起了不小的一场风波。
太傅赵普见了,知道这是要架空赵匡胤,作为柴宗训的老师,授课之余,教授柴宗训明白事理,让小皇帝把慕容延钊补了殿前副都检一职,王审琪填补了殿前都虞侯一职。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职位不变,副指挥使韩通虽说与范质走的近,但他翻不起什么大浪。
这赵普可不简单,乃是上天启明星下凡,满脑袋的智慧,奉玉帝之命专门来辅佐霹雳大仙赤须龙与赤尾龙安稳天下的。
范质与王博见柴宗训这番调动,不由大吃一惊,知道有能人在小皇帝身边出了主意。
两人急忙进宫禀告符太后:“启禀太后,如今朝廷动荡,军心不稳,怕是赵匡胤有谋反之心。为了周朝永固,还望太后急速下诏,除了赵匡胤等人,以安抚人心。”
符太后听了说道:“本宫知道了,你们退下吧。”
范质两人相互看了一眼,只好退下。
转眼到了新年初一,君臣同贺新年。突然边关来报,汉朝与大辽得知周主柴荣驾崩,联合十万大军南下,一路抢关夺寨,势如破竹,直奔南朝杀来。
君臣得知,一片慌乱。符太后也来到朝堂,问众臣可有御敌良策。
王博说道:“殿前副指挥使韩通文韬武略精通,又跟随先帝南征北战,可挂帅抵御敌兵。”
太傅赵普奏道:“启奏陛下、太后,若讲何人挂帅,非赵匡胤不可。”
符太后听了点头,王博奏道:“陛下、太后,那赵匡胤虽说是先帝爱臣,只是先帝去后,听闻久居家中,疏于军政,还是韩通为宜。”
赵普说道:“此言差矣!那赵匡胤文武全才,手下猛将如云。虽说先帝去后,他久居家中。但是武艺兵法未丢,手下猛将还在。此次汉辽连兵,势大力猛,非赵匡胤不能抵挡。”
柴宗训也是六神无主,看看恩师赵普,又看看宰相范质。
范质心想:“派赵匡胤出兵也好,此一战怕是十分艰难,赵匡胤一时不会回来。我再想办法把朝中留守除掉,换成我的心腹。那时小皇帝还不是我掌中的玩物。等你赵匡胤一旦战败,我便趁机谋了朝廷。若是你战胜回来,在接风宴上一杯毒酒将你除了。”
想到这里,范质也说:“启奏陛下、启奏太后,此一战非赵匡胤亲自挂帅不可。”
柴宗训见宰相范质和太师赵普终于说到了一起,这才长出一口气,说了声:“宣赵匡胤、郑恩、高怀德、高怀亮、潘仁美上殿。”
不一时,赵匡胤众人身着官服上殿,跪倒高呼万岁。
柴宗训看了看宰相范质,说道:“还望丞相派遣。”
范质心说:“赵匡胤一干心腹都要派去战场为宜。”因此说道:“命赵匡胤为帅,赵普为军师,高怀德兄弟为先锋,郑恩与潘仁美随军,起禁军两万、马步军七万,大将五十员,前去应敌。”
赵匡胤等人领命,当日点起大军,浩浩荡荡出了京城,来到陈桥驿馆扎下营寨。
到了晚上,只见赵匡胤休息的陈桥驿馆上空隐隐约射出道道红光。
潘仁美半夜巡营,听到军中有人说道:“谁不知道宰相一心谋害赵点检。如今派我们出来打仗,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?”
另一个说道:“你这话从何说起?”
那个说道:“莫非你还看不出来?那范质有心当第二个曹操。要把小皇帝掌控在手里。一旦小皇帝违拗,怕不被他谋朝篡位?”
另一个说道:“你说的也是。既然如此,还不如拥戴赵点检做这个皇帝。”
大家听了也都嚷嚷起来。
潘仁美听了,不动声色的出来,来到赵普大营,见赵光义也在。就把军营兵丁的话说了一遍。
赵光义听了一笑:“我也是为了这事来的。”
这时只见营外呼啦钻进来些人,原来高怀德、高怀亮、郑恩、郭彦斌、王延生等人都进来。
赵普问道:“众位将军怎么都到了我的大营?”
郭彦斌说道:“还望军师出个主意,若不然我们出兵打仗回来,怕是连家门都进不了了。”
王延生也说道:“就是。那范质与王博把赵点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几次在太后身边进谗言。如今好不容易派出京城,岂有还叫活着回去的道理?今夜驿馆上空红光隐隐,看来赵点检是个大命的人,不如咱们拥护他做了这个皇帝,胜似那个被人掌握的小傀儡。”
赵普看了看高怀德、高怀亮与郑恩,只见他三低头不语。
赵普明白,他三个也是有想法,因此说道:“此事还要仔细商讨。”
这正是:心怀嫉妒害忠良,岂止天道无忧伤?纵使你有千条计,不抵临阵心惶惶。
欲知赵普有何良计,请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