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书库>盐场往事>第5章道士观

第5章道士观

1.

有盐商人士向李怀芳透露一个秘密,说是只要给桥沟道士观里送功德钱物多者,船只常常十分顺利。商家小气了就很难说了。

李怀芳觉得这事有些蹊跷,于是决定到道士观来探个究竟。

2.

话说这“道士观”也称“到死罐”,到底为何,听我慢慢道来。

滔滔岷江之水在桥沟老龙坝处又迎来清清沫溪河之水,一江一河之水在此处交汇,合二为一,又滚滚向远逝去。此处地形独特,地势在此突变,河道变弯,河床变窄,水流加速,宽阔的江面到此处陡然被收拢进入山谷,波涛汹涌的两江之水冲击到岸边的岩石上发出轰鸣之声,之后水在此绕了个弯再向下游流去,那岩石经长期冲撞形成一个凹腔,江水冲进凹腔发出惊心动魄的轰鸣声,震耳欲聋,千百年来,多少船只在此处撞到岩石上,船毁人亡。

人们形容象是江水猛灌进瓦罐中一样,于是有人称此处为有进无出、有口无底的“到死罐”,后来有个清朝诗人余光悸写了首诗《由嘉州泛舟过道士观漫作诗》就描写这个地方“舟临道士观,群山一壁峙;水石日相斗,迅雷贯入耳。真是箭离弦,奚啻马奔驶。下有龙蛇宅,常恐触其嘴……”特别是夏季涨水季节,此处更是凶险异常。旧时,水运为首,商船只有走岷江水道才快而便捷,运输成本远远低于走陆路,纵然存在风险,也是商家们首选的交通线。

有好的船工,是众多商家聘用的对象,好船工好在就是船行到此处能适时将竹篙点击在岩石上,用力往一点一拐一带,就顺水而过,躲过危险,但就凭这一点一拐一带,那不是轻易就学会的,好船工还会根据水位的落差点击不同的岩石方位,往往要靠老师傅手把手的带以及多年的出船经验,个人要从中领会和参透,不是一朝一夕就会了的。

在此处山岩顶上,不知何年人们建起一座道观,人称“道士观”(乃与“到死罐”谐音),过往商船,皆会纷纷去“道士观”求占问卦,以求保一路平安,便送些功德钱给道观,道观里的道士,如同日升日落的变化,有来有去,常年保持在三四个左右。

3.

民国17年(公元1928年),初秋的一天,天高地阔。

一条客船闯过“到死罐”,抵达一水流平缓处的码头停靠下来,一个穿着考究的妇人走下船来,那妇人面容姣好,乌黑的头发挽着髻,显得成熟干练,其后面紧跟着位提竹蓝的姑娘,她们一前一后沿石阶而上,来到道士观前。只见那道观,周遭是高高的风火墙,大门上端有些驳点的黑色木匾用白漆书曰“道士观”,她们跨进大门,见院内是石板天井,再前面是高高的木质结构的大殿,供奉着太上老君,两边是厢房。

妇人走到大殿,一个年青的小道士迎了上来,说道:“无量寿福,施主可是问卦?”妇人道:“了然道长在么?”小道士答道:“了然道长已云游去了,眼下是无尘师兄,哦,不,是无尘道长主持。”

妇人对小道士说道:“那就请无尘道长为我打卦。”

小道士说道:“那就随贫道来。”

沿着一排房子,走到尽头,有一间砖木房,小道士在房门口向里通报了声有女施主求见,随即里面传来一声:“请进!”走进门内,妇人放眼望去,一道士正坐在蒲团上打座,看面相岁数不大,小道士叫提竹篮的姑娘跟他一起在门外等候,让妇人一人进去。道士见有人进入屋内,睁开微闭的双眼,看了看妇人,说道:“施主有何事?”

妇人说道:“我久闻此处卜卦十分灵验,今日特来卜卦。敢问道长就是无尘道长!”

那道士答道:“正是,正是贫道!”

妇人说道:“道长好年青,就主持如此宏大道观!让人钦佩!”

道士说道:“仰仗了然师傅抬爱,让我主持小观。若有不是,望施主见谅!”

妇人道:“近期,家有船只欲往武汉,不知一路能平安否?”

无尘道长说道:“那就一支抽签吧,贫道桌上正有一筒签。”

妇人在桌上拿着筒,跪到一蒲团上,双眼微闭,然后摇动竹筒,一会儿从筒里跳出一支竹签来,妇人将竹签双手呈给无尘道长。无尘道长看罢,说道“上下签,事情还有不顺,不过遇上我,可为你逢凶化吉。”

妇人道:“怎个逢凶化吉?”

无尘道长说道:“那就看你在天尊面前是否诚心。”

妇人说道:“我捐十担香油钱。”

无尘道长说道:“施主诚心,天尊会庇佑的,运势也是十分重要的,贫道再看看施主有无运势。烦请施主伸出你的右手。”

妇人伸出右手,无尘道长嘴角微微一笑,那妇人伸出的手,白嫩柔滑,指如春笋,无尘道长右手握住妇人的右手,左手轻轻地、慢慢地从掌根抚摸到姆指,然后又从掌根抚摸到食指,之后再从掌根抚摸到中指、直至无名指和小指,最后无尘道长的左手又在妇人的手掌中轻轻地画圈,弄了一阵,无尘道长叹了口气,说道:“施主怕是要在此处斋戒三日,方可逢凶化吉。”

妇人疑惑道:“难道没有其它化解之法?”

无尘道长说道:“目前只有此法,当然施主可以选择回去,只怕日后无可挽回,追悔莫及。”

妇人迟疑一会儿,说道:“我来此匆匆,没准备换洗之物,怕有不便。”

无尘道长说道:“我观备有斋戒之所,也为施主备有斋戒衣物。这是本观特为那些需斋戒的施主准备的。再说,本观离桥沟场镇不远,施主还需之物可去场镇购得一时之需。无染师弟烦你带施主去斋房看看。”

原来那个小道士叫无染,无染道士带两位来到一角落的偏房,说道:“斋戒是一人一房,才能体现诚心。”

提竹篮的姑娘一脸愠色,说道:“出门在外,还这么讲究,我与二少奶奶同住一屋,也好照应呀!我睡地下不行吗?”

妇人说道:“柳儿,就听无染师傅安排。待会儿你到码头给船工说,让他回去传话,就说我们要在道士观住三天。然后你回来再陪我到桥沟场镇去转转,看是否还需购些东西。”

4.

从道士观至桥沟场镇,途经老龙坝,老龙坝就在道士观附近江边,算是冲积平坝,因无人耕种,显得十分荒芜,数十亩芦苇遍及田坝,此时节芦花绽放,放眼望去,似乎象是在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雪盐。

桥沟场镇不大,店铺沿马路摆开,一二家饭店,二三家茶馆酒肆,一个客栈,三四家杂货铺,妇人与叫柳儿的姑娘没用多长时间,就转遍了场镇,之后妇人和柳儿走进一家杂货店。

妇人向店内说道:“有洋火柴卖么?”

店内没人应声,妇人又道:“店家,有洋火柴卖么?”

此时,才从店内屋走一个人来,那是个年青的男人,梳着中分头,面容清秀而又带威毅的表情,那男人盯着妇人,两人对眼看了数秒,那男人说道:“你是李怀芳!”

妇人说:“你是?”

男人答道:“我是杨彪呀!三年不见,你还是那么美丽。”

5.

原来杨彪几年前在成都上过学,是当时学生联合会的头领之一,李怀芳参加过几次游行活动,见过几次杨彪,杨彪见李怀芳在组织参与的活动中显得十分活跃,就格外关注,一次休息间息,杨彪就与李怀芳摆谈起来,才发现他们同是五通桥的老乡,后来的游行活动中,杨彪总是站在李怀芳的左右,说是要保护好老乡妹子,李怀芳也没往深处想,直至辍学回家也没告诉杨彪。

杨彪说,他后来才听人说李怀芳回家去了,心里感到十分挽惜。李怀芳问杨彪近年的情况,杨彪向李怀芳说了起来。

柳儿见主人与店家似乎有话要谈,就说他到别处去看看还有没有东西可买,李怀芳说,那你去衣铺店看看,购置些换洗衣物。

杨彪给李怀芳看座泡茶,两人边品茶边聊。